共青团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委员会

基层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正文
“青春兴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计算机工程系(九)
发布时间: 2025-06-27 22:10:0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计算机工程系“青春领航”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一行8人于6月26日早晨前往晋中市灵石县王家大院展开“科技赋能红色传承,王家大院展专业风采”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本次活动通过模拟煤矿安全监测技术展示、人工智能初体验、景区免费拍照与视频制作等特色项目展示,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王家大院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以专业知识赋能古建筑宣传与文化传播,展现山工计算机学子的责任担当与创新实践能力。

专业技术赋能工业安全场景,筑牢数字防护屏障。在模拟采矿环境安全监测项目展区,师生团队依托Python编程与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的智能监测系统成为关注焦点。该系统通过部署多类型传感器阵列,实现对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浓度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当监测指标超出安全阈值时,系统将同步触发声光报警与可视化预警弹窗,精准还原矿山作业安全防护场景。项目代表王宁老师介绍,团队采用ModbusRTU工业通信协议完成设备组网,通过自主开发的数据处理算法实现毫秒级响应,“我们希望通过这套可交互的演示系统,让公众直观理解计算机技术如何为工业安全构筑数字防线”。该展示将抽象的编程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安全解决方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办学特色。

人工智能活化文化传播,打造智慧文旅新体验。在“小智AI大模型”互动体验区,项目研发负责人冯琛琦现场演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应用。当游客提问“请介绍一下王家大院的核心景点与特色魅力”时,AI模型迅速梳理并进行讲解;面对景区游客方言提问“王家大院在抗战时期有哪些历史贡献”,模型通过方言识别与语义理解功能,精准匹配历史资料并作出通俗回应,获得现场群众高度认可。一位参与互动的游客表示:“这AI能听懂咱的土话,还把老辈人的故事讲得清清楚楚,真不赖!”团队成员现场收集体验群众的反馈,为优化AI模型积累珍贵数据,推动文化传播与传承。

数字影像定格记忆构建文化传播新载体。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刘思甜等组成的“光影传承”小组携带稳定器等专业设备,在王家大院开展沉浸式影像创作服务。他们为参观王家大院的游客提供志愿讲解、服务,免费拍照、纪实摄影等服务,通过宣讲传播大院文化与故事,通过构图设计突出古建群落与红色历史的时空交织感,累计为50余名游客拍摄“打卡照”,并现场提供精修电子版照片,热情周到细致专业的服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让雷锋精神与专业结合,在王家大院绽放光彩。

青春践行知行合一,科技点亮文化传承新路径。本次活动将严谨的技术实践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从工业安全监测系统的工程化实现,到AI文化传播模型的场景化应用,数字媒体的专业实践,充分彰显计算机专业在服务社会发展中的多元价值。带队郭继萍教师表示:“让专业技术走出校园,让文化传承搭乘科技快车,是我们开展此次实践的核心初衷”。据了解,实践团后续将根据活动中收集的建议,进一步优化项目功能,推动“AI+文化传承”应用场景的深度开发。

这场在千年古建群中开展的特色项目展示与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既让当地群众近距离感受职业教育的技术魅力,也为当地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科技+文化”"的崭新范式。计算机工程系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